您好,欢迎来到软文管家媒:为企业打造一站式广告投放平台!
155 38286621
当前位置:首页 品牌营销> 正文
当文化遗产遇上现代视听媒介 提供情感投射的土壤
来源:人民网
2020-06-28 17:47:09

核心阅读:以国宝为焦点,顺应青年观众的接受习惯和流行文化的潮流,设计出一整套视听表现方法和叙述方式,是其在视听创意上的共同点。

当古老的文化遗产遇上现代视听媒介,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?

近年来,几部以“国宝”作为IP的纪录片和电视节目给出答案。6月13日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,《如果国宝会说话》第三季开播,18家博物馆的25件稀世国宝点燃观众的收视热情,成为近期的热点话题。今年下半年,已经成功播出两季的综艺节目《国家宝藏》也将推出新的一季,博物馆和守护人将继续讲述国宝故事。前些年,在互联网走红的纪录片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将古老的文物与手工技艺的当代传承结合起来,和《了不起的匠人》等作品一道,把工匠精神拉入当代视野。

拉近观众与国宝的距离

历史文化一直是大众传媒热衷的题材,也是观众喜闻乐见的内容。很长时间以来,《探索·发现》《考古中国》等电视节目通过文物故事传播历史知识、发挥大众媒体的科教功能。这些年,国家对文博事业和文旅产业的重视、博物馆的免费开放和展陈创新、学术成果的大众化普及,以及公众对传统文化的热情,是这类电视节目创新的文化土壤和创作动力。在此背景下,《国家宝藏》《如果国宝会说话》等节目广泛吸纳媒介技术和文化理念的新成果,成为当下我国文化领域的重要现象。

以国宝为焦点,顺应青年观众的接受习惯和流行文化的潮流,设计出一整套视听表现方法和叙述方式,是其在创意上的共同点。《如果国宝会说话》《了不起的匠人》等紧跟网络视听趋势,在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的短篇幅里,采取精美的视听语言和贴近当代的时尚故事,让文物“活起来”,也“火起来”。大量浅景深的特写镜头和特殊拍摄镜头带来堪比电影的画质,构成奇观化的观赏效果。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《了不起的匠人》中,有大量展现木料、竹材等手工技艺加工对象变化的特写镜头。奇观化更深层的作用,在于将文物形塑为观众心理认同的对象。镜头和摄像机在文物与观众之间搭建心理桥梁,借此拉近观众与文物、与历史文化之间的时空距离和心理关系。《如果国宝会说话》通过解说词等手段为“文物”建构第一人称和主体视角,移情口述,引导观众对文物展开审美观照。

国宝的面貌被呈现得惟妙惟肖、栩栩如生。《如果国宝会说话》第三季中,王羲之《兰亭序》神龙本的呈现质朴又别致,整条视频重现其一笔一画的书写过程,启发观众想象它被书写时的历史情境和那个时代的风华。《国家宝藏》采取综合性艺术手段,演播室舞台表演和实景纪实拍摄呼应配合,不同嘉宾和人物角色共同参与,再加上丰富的声光电技术和主持人采访等,全面展示国宝被发现的时刻、经历的岁月磨难以及当下文物保护研究的状况。

认识历史的新视角

优秀的影像作品通过对虚拟时空的营造,引导观众获取新的体验和认知。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在提供视听享受的同时,为观众提供历史认知的途径,帮助其形成对于过去的深刻感触、正确评价和共同信念,发挥凝聚共识的作用。

从国宝出发,这些视听作品提供了认识历史的新视角。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等节目以具体的文物为线索、又不拘泥于文物,而是专注于“以物写人”和“以人观物”,描绘物品所处时代的精神世界。手艺匠人不仅是当代的技艺传承人,而且是漫长历史中千万个工匠中的一员。正是这些普通而专注的个体,用他们的生命实践构筑了国宝和国家的历史。通过这样的方式,引导当代观众与传统文化之间发生碰撞,引导他们的情感参与,开拓他们的历史视野。虽然所有历史题材作品都有普及教育的功能,但只有符合当代观众接受规律和审美规律的优秀作品,才能够真正为观众打开历史认知的大门。国宝题材的影视节目,就如同荧屏上的博物馆,让观众流连忘返。

提供情感投射的土壤

在全球范围内,经济的高速增长往往伴随文化需求的增强,国宝类节目的流行折射中国观众的普遍需求。不论国宝还是技艺,它们展现的是中华文化中人与自然万物、人与草木山河之间的关系。

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将手艺人塑造为一种人生状态和人生哲学的具体承载,人与物之间围绕技艺相互雕琢,帮助人们重新确认和欣赏日常生活和普通职业的价值。《国家宝藏》《如果国宝会说话》通过国宝“守护人”和国宝“自述”,强化个体感知和个人视角,为人们提供了情感投射的土壤。

这些节目既解释了中国从哪里来的问题,也提出了中国将往何处去的思考。在国宝故事中,我们看到文明曾经到达的高度,看到推己及人、文明互融等路径,看到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。

未来,如何保持视听作品的品质和水准,进一步阐释文化遗产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价值,是其能否行之久远的关键。继续发扬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,加强创作团队与专家学者、文博部门的合作,以丰富多元的艺术手段,将最新的考古发现、研究成果和理论发展与节目内容的开拓创新结合起来,不断丰盈人们的历史知识和文化情怀。还应当充分利用媒介融合尤其是移动互联的优势,加强这类节目的传播效果和互动特征,让文艺精品产生切实的社会影响,也在传播和互动的过程中,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。

(作者为清华大学副教授)

相关关键词: 视听媒介

 

软文管家 版权所有 2009-2019 Allwww.fagao.net.cn © Right Reserved 软文推广首选发稿管家新闻稿自助发布平台